臨床案例
案例一
小如,剛進大學的可愛女生,在期中考之後至學校心理衛生中心尋求諮商。她的心情不太好,覺得越來越不快樂,但也沒有嚴重到憂鬱症的地步。她是第一次離開家,住在學校宿舍,功課上沒有甚麼問題,還沒有男友,跟室友相處還可以,所以她不快樂甚麼呢?
從小到大她都是爸媽的乖乖女,不會到處亂跑,她不知道怎麼交朋友,大學同學一下課就鳥獸散,她不知跟別人聊些甚麼?也不敢開口跟陌生人攀談。每天回到宿舍覺得很孤單,室友回來會互相聊起今天課堂上發生甚麼有趣的事情,交了甚麼好玩的朋友,參加的社團最近有甚麼活動。但是她卻搭不上話,越聽越覺得自己很可憐、很沒用。
案例二
小張,32歲,剛從電子公司的作業員升上來做組長兩個月,手底下要帶八個組員。升官加新,得到上級的肯定,又做小主管,很好啊!怎會跑來精神科看門診呢?
原來他是一個木訥寡言的老實人,工作很盡責,又不會跟別人抽菸喝酒亂打屁,所以主管就讓他升官了。可是當上組長卻是折磨的開始,他每天要盯著組員的工作,常常跟主管開會討論,要是出現問題,也不知道該怎麼管理下面、應付上面,睡眠越來越差,頭越來越痛,每天只想著跟主管講,是否可以降職回去當作業員就好了。
診斷準則
明顯而持續的害怕社交或表現的場合,當面對不孰悉的人,或可能面臨別人的注意。擔心自己的表現會丟人或覺得不好意思 |
1. 當面對害怕的社交場合時總是無法控制的出現出現焦慮症狀,甚至恐慌 2. 病人自己知道這樣的害怕是過度而不合理的 3. 會避免害怕的社交或表現場合,或者極力忍受焦慮不舒服 4. 這些逃避、預期性焦慮,或不舒服會明顯影響一個人日常的、職業的(或學業的)的功能、社交活動或社交關係
|
流行病學與臨床觀察
藥物治療
認知行為治療與團體治療
[1] 像是法律系畢業,社交焦慮症患者會選擇考司法官,而不想做律師。醫學系畢業的社交焦慮症患者會選擇走病理科、放射線科,因為不用接觸病患